中国邮票电子目录 第五部分 “J”字头邮票



(J173)中国现代科学家(第二组)


志 编 号 J173 版    别 胶版
名    称 中国现代科学家(第二组)
全套枚数 4 发行日期 1990-10-10
全套面值 0.68元 全套售价 0.68元
发行机构 邮电部 印制机构 北京邮票厂
摄 影 者 (4-1)刘立宾 设 计 者 杨谷昌、刘向平
整版枚数 50(5×10) 参考价格 2.80-3.50(元/套)
参考价格(盖) 1.00-1.50(元/套) 参考价格(旧) 1.00-1.50(元/套)
参考价格(铭) 4.00-4.50(元/套) 筋票及价格  
备    注  
图序 票图名称 面值(元) 票规格(mm) 齿孔度数 发行量(万)
4-1 医学科学家林巧稚 0.08 40×30 P12 1912.4
4-2 天文科学家张钰哲 0.10 40×30 P12 1950.4
4-3 化学工业科学家侯德榜 0.20 40×30 P12 1976.65
4-4 农业科学家丁颖 0.30 40×30 P12 1814.15
           

 (4-3)化学方程式漏印“+”号错票

(目前漏印"+"号错票的市场价格在20.0-40.0元之间)

 J173《中国现代科学家》邮票的种种错误
一、J173科学家邮票的错误种种

  1. 胶面印。在全套4枚邮票中,都出现过胶面印。其中以4-2张钰哲胶面印居多,4-1林巧稚次之,4-4丁颖再次之,4-2侯德榜最为少见。陕西一位贾先生有一版4-4丁颖胶面印,居奇不卖,另有方连,开价1500元/个,一口价,没有商量的余地。浙江缙云尚盛俊有一版4-1林巧稚胶面印。
  2. 齿孔移位。4-1林巧稚票从邮局流出相当多的破版。有关人士分析:这并非邮局有意撕破,因为在破版中发现个别齿孔严重移位,可能是该票在打孔过程中因机械故障产生齿孔移位,检验出厂时撕去不合格的那一部分造成的。
  3. 拼音错误。4-2张钰哲邮票图案的左上方有一横行小字,即:张(2051chang)。1928年11月22日冬,张钰哲发现一颗编号为1125的小行星, 命名 为“中华”号。这是中国人发现并命名的第一颗小行星。张钰哲在天文观测研究方面的成果,享誉国际天文界。国际科学界为了表示对张钰哲的敬意,1978年,《国际小行星通报》宣布:把美国哈佛大学天文台1976年10月23日发现的编号为2051的小行星命名 为“zhang”(张)。这就是该枚邮票左上方一行小字的含义,但是却写成了”chang”(倡)。4. 刷色变异。在J173科学家全套4枚中,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刷色变异,有的还相当明显。

二、 J173科学家(4-3)侯德榜一票出现的多处错误

  1. 化学符号印错。在人物头像背景图案是侯氏制碱法的工艺流程图, 以标侯德榜对世界制碱工艺的额巨大贡献。流程图左下方的圆圈代表无机物二氧化碳(CO2)气罐, 邮票上错印成有机碳烯(CH2)。
  2.把化学方程式写成化学反应式。在人物头像背景图案的下方标有两个化学式, 第二个应该是化学方程式而 错写成化学反应式。因为式中的“NaHCO3”(碳酸氢钠)前面已有系数2, 表示这个化学反应式已经经过化学配平, 其反应式符号“→”应该改为方程式符号“=”。邮票中化学反应式已配平但未用“=”而 用了“→”符号, 显然是犯了化学语言上的错误。
  3. 加热符号“△”标 注错误。反映物质在特定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必须把外界条件用符号正确表示出来。第二个反应式的条件是“煅烧”,应该把煅烧符号“△”标 注改为“=”符号的上方,写在“→”下方是不对的。
  4. 漏标 “↑”和“↓”符号。第一个反应式中因为碳酸氢钠在溶液中的溶解度较小,是以晶体的形式析出,应作为沉淀看待,应标 上“↓”符号;第二个反应式是碳酸氢钠在煅烧条件下分解,其产出物“CO2”和“H2O”均为气态,都应标 上“↑”符号。这些符号在化学式中是不能缺少和省略的。
  以上几种错误是在每枚侯德榜邮票中都存在的,在此版邮票中还单独存在着两种与众不同的错误。
  1. 整版中第37枚加粗线。在此版邮票37号位置的一枚邮票的流程图连线中出现1mm长度的加粗线,其他票该位置均没有此现象,有人称此枚票为小“错中错”侯德榜。
  2. 整版中第47枚缺“+”号。第47枚邮票的第一个化学反应式中,生成的“NaHCO3”和“NH4Cl”之间缺少了一个至关重要的“+”符号,形成错中错(这个错误及加粗线票是其他48枚邮票所没有的)。和第37小“错中错”相比,有人把这枚缺“+”号侯德榜称做大“错中错”。

三、 将J173侯德榜邮票列为新中国错体票之一的理由和意义

  从我国邮票发行历史看,在同一枚邮票上出现如此多的错误是从来没有的。清代的“红印花加盖当5元倒盖票”、民国时期的“宫门倒印”等著名错票,充其量是因工艺落后,**作者一时疏忽倒盖或倒印了;新中国有数的几种错体邮票,不管错误性质严重不严重,还没有多处错误同时出现在一枚邮票上的情况,例如:纪20《伟大的苏联十月革命35周年》是多了“苏联”两个字;1958年发行的《第五届世界学生大会》邮票,后因大会改名,急电收回重新发行了《国际学联第五届代表大会》邮票;较著名的错体票“公元前蔡伦”只是多了一个“前”字;“一片红”是因地图画的不准确;“贵州错片”是编号重复出现错误等等。这些曾被引起巨大轰动的变、错体票大多都进入中国珍邮系列,价格不菲,但要与J173侯德榜相比真是小巫见大巫了(仅指错误而非价格),不管错误的性质或是错误的多少都是没法比的。在一套邮票中同时存在如此多、如此严重的错误,在中国邮票发行史上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因此把J173定为“新中国错体票”之一是当之无愧的。
A、J173的发行量和存世量
  J173可配套1814.15万套,邮局印刷配套全张整版为36.283万版。
  云南张安吉先生1998年分析:1990年全国新邮预定户1200万人,消耗1200万套计24万版,1991年至1997年7年间,其中发生两次邮市高潮,根据全国邮联最新公布的1800万集邮大军推算,消耗是十分惊人的,加上1990年该票发行以来总公司和各地集邮公司制作首日封、原地封、邮折、礼品册、配邮票年册用票以及10多年人们用于实寄通信所消耗的数量也是相当可观。按此分析计算,目前存留市场的也仅2万版左右,经过10多年的损耗、沉淀、以及保存不当等因素(以前邮寄版票多为“卷筒”式邮寄,极易损坏版票上、下两排邮票,而最为珍贵的缺“+”号票恰恰就在左下角,导致出现软、硬折伤的比例相当高),全品相的存世更是少的可怜。
B、J173侯德榜错票的发现
  目前市场上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邮政部门自己发现。云南张安吉先生在《J173现代科学家值得投资吗?》一文中是这样介绍的:1990年9月中旬,中国集邮总公司的首日封制作室里一片繁忙景象,忙着制作34万枚将于10月10日发行的J173科学家邮票首日封。此情此景,严肃中带着欣慰、愉悦中夹含着繁忙,突然,一位修理着整齐短发得到中年妇女指着一枚侯德榜邮票说,这张咋不一样呢?大家争先传看,确实在第一方程式中少了一个“+”号。临时负责人说,暂不在首日封上贴这张票,向上反映!1990年10月12日才反映到总公司负责人的案头上,10月13日邮总急电通知东北三省,然而,此票已经发行三天了……
  第二种说法是:集邮爱好者发现。邮票发行后,设计者杨谷昌即收到邮票总公司转来群众指出该票存在严重错误的批评信,杨谷昌先生于1990年10月18日就向总公司写出了“情况报告”,承认并检讨了错误。1991年《上海集邮》第一期发表了鲍希贤的《用错了原料 得不到纯碱》一文中,指出了J173侯德榜邮票上两处普遍性的错误,同期“新邮微观研究”的栏目中,吴三定等人披露该票全张第47枚上又出现了化学方程式漏印“+”号特定性的错误。
  从情况分析,第一种说法虽然有传说演绎之嫌,但也不是空穴来风。第二种说法因有《上海集邮》的白纸黑字佐证,并有设计者的“情况汇报”和检讨,不容质疑。
                              [作者:李宏伟 来源:网络(有删节)]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886邮票网”制作 邮票价格波动较大 仅作参考 -180- 更多邮票资源请访问"邮票|邮票价格查询"